一,丹巴藏寨[四川甘孜]

丹巴山寨是嘉絨藏寨中最具特色的。尤以甲居、聶呷、革什扎和巴底鄉最為突出,幾百幢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環境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遠遠看去,充滿靈氣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綠樹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隱在密林深處的寨房,伴著時有時無的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動感的絕妙山寨畫卷隨之展示在你的眼前。
丹巴的山寨,舊稱碉樓寨房。碉樓和寨房,原本是兩類不同性質的風格建筑,如今,在時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樓的形態。碉樓寨房一般為三層,也有四層的,一側還配有廂房。但不論房屋和廂房如何建造,頂層外緣都環圍著黃、黑、白三種色帶,這是嘉絨藏寨的一大特征。
二,紅河大羊街鄉哈尼村落[云南]

哀牢山的地勢險峻,山高谷深,海拔在3000米與600米間變化,形成了一個寒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的立體氣候。 那片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山地連綿,層巒疊嶂中藏著哈尼人的故事。哈尼人用頑強的毅力在這崇山峻嶺中開鑿出了世界聞名的、壯美的梯田。這片土地給了哈尼人物質所需的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美麗的藝術圣地。

元陽哈尼族梯田從古至今始終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大系統,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根本。166689畝梯田在養育著336971個農業人口,高山上的63958.4公頃森林提供著全縣人民的生活用水和農田用水,全縣4653條水溝干渠仍在灌溉著千山萬嶺之上的梯田,這就是元陽哈尼族梯田奇觀的突出特點。它不像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已失去功能的古跡,也不像泰山、黃山、尼加拉瓜大瀑布等單純的自然景觀,也不像曲阜孔廟、拉薩布達拉宮、北京頤和園等單純的人文創造,它是哈尼族人民與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相諧互促互補的天人合一的人類大創造,是文化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
三,喀納斯湖畔圖瓦村[新疆]
喀納斯圖瓦村居民是自稱是蒙古族的圖瓦人。圖瓦人村落是蒙古族圖瓦人生活的村落。圖瓦亦稱“土瓦”或“德瓦”、“庫庫門恰克”。 圖瓦村位于喀納斯湖南岸2-3公里處的喀納斯河谷地帶,周圍山青水秀,環境優美。是從布爾津縣前往喀納斯湖旅游的必經之路。海拔1390米。 圖瓦人歷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獻中就有記錄。隋唐時稱“都播”,元稱“圖巴”、“禿巴思”、“烏梁海種人”等。有些學者認為,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的部分老、弱、病、殘士兵,逐漸繁衍至今。而喀納斯村中年長者說,他們的祖先是500年前從西伯利亞遷移而來,與現在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圖瓦人屬同一民族。
四,黎平肇興侗寨[貴州凱里]

黔桂湘三省交界地區為侗族主要分布區域,黎平縣位于貴州東南角,與廣西桂林市和湖南懷化接壤。距黎平縣城30多公里的肇興除了具有中心地理條件,加之侗族民俗文化、建筑風格在當地得以集中表現,使其成為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

在西方的游客心目中,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兩處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特征異常凸顯的旅游資源,那就是云南麗江地區和貴州凱里地區的少數民族風情。當發現神奇的肇興侗族風情可與麗江媲美時,肇興一定成為廣東居民又一首選旅游目的地。
黔東南作為中國苗、侗少數民族文化的最大匯集地區,它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和別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而作為我國侗族大規模集居中心,非肇興莫屬;其次,國內規模最大的侗寨鼓樓建筑群落坐落于該地,侗族建筑布局巧妙,花橋、鼓樓、溪流、吊腳樓相間,只要置身其中,必駐足長留。
黎平縣地區以山地為主,肇興侗寨則處于一狹長谷地,侗族建筑密集,形成罕見的布局風格。當地耕種的梯田多沿山勢分布,常為云霧繚繞。到了春天,油菜花開時節,景色誘人。
五,婺源古村落群[江西上饒]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歷史上曾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游覽區,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
六,麗江大研鎮[云南麗江]

麗江大研鎮與一般古城不同的是沒有城墻,據說是因當時的土司姓木,圍城則困,因而忌諱造城墻。 古城之美還在于其所處的地理環境的自然與和協,古城西北方30公里處是海拔5596米,至今尚未被人類征服的玉龍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遺跡。玉泉水分西、中、東三大主流,流入古城區分成若干支渠,使水網與五花石鋪就的道路網相互交織,真有“家 家泉水繞詩詠,戶戶垂揚入畫圖”之妙。引得許多 中外建筑學家贊嘆,素有“高原姑蘇”、“東方威 尼斯”的美稱。它是以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文為精髓的納西民族文化深厚歷史積演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和世界文化不可多得的遺產。一直以來,無數海內外游客被古城、 雪山所吸引,紛至沓來,在古樸自然、幽雅寧靜的 古城中流連忘返。

麗江古城以四方街為代表的大研鎮,已有近800年的歷史,位于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中部,是一個以納西族居民為主的古老城鎮。它以其古樸的藝術風格和科學的布局藝術聞名于世。 大研鎮是一座古城,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縣城中,因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而得名(硯與研同音)。面積約1.4平方公里。它始建于宋末初(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大研鎮周圍無城墻,相傳是因為古代麗江世襲的統治者均姓木,若筑城墻,木字加口便成"困"字就不吉利,因此,這座古老的城鎮沒有城墻。麗江古城曾是滇西最著名的商貿中心之一,是歷史上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樞紐,也曾是滇西北的政治、經濟重鎮。
大研鎮以著名的四方街為中心,向周圍呈放射形狀布局,街道內巷四通八達,雖不求平直,但互為通順,且路面多鋪設五花石板雨季不泥、旱季無塵,清澈的玉泉水從城頭分成三岔穿街過巷,城內有建于明清時期的大小石拱橋、石板橋300多座,還有不少是排放。整個古城以四方街為中心,大街小巷排列有序,向四方發展。民居全市土木結構的瓦房,古色古香,是留存至今的中國古建筑的一筆寶貴財富。
鎮內居民約有4200多戶,這里的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四周均有泉水穿越,水路彎曲,小橋眾多。四方街也是集市貿易場所,每天都有集市,買賣百貨、肉食、蔬菜、酥油、藥材、古玩等。1997年12月4日,麗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大研古城:就是麗江古城,因四周青山環繞,鎮中碧水瀅瀅,宛如一方碧玉大硯而取名為"大研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