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浪嶼

鼓浪嶼位于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市隔海相望,面積1.78平方公里,2萬多人,為廈門市轄區。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沖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由于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匯集、保留,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小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無車馬喧囂,有鳥語花香,素有“海上花園”之譽。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環島路、鼓浪石、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濱浴場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于一體,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騰飛,鼓浪嶼各種旅游配套服務設施日臻完善,成為觀光、度假、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海島風景文化旅游區。

鼓浪嶼不大,在渡船上就能看到大海對面的小島,小島上幾乎沒有車子,一到夜晚,除了鳥叫聲和音樂聲,便是非常安靜了.可以想像得出,在一個沒有汽笛聲的小島上生活,該是多么愜意啊.沒事的時侯,可以獨自漫步在沙灘上,聽聽海浪的聲音,聞一聞大海的氣息,呵,真的成了一現代的世外桃源了。

二,鼓浪嶼游覽區 鼓浪嶼位于廈門島西南面,與廈門島只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輪渡5分鐘可達。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乃因島西南方有一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屯兵于此,日光巖上尚存水操臺、石寨門故址。1842年,鴉片戰爭后,英、美、法、日、德、西、葡、荷等13個國家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同時,商人、傳教士、人販子紛紛踏上鼓浪嶼,建公館、設教堂、辦洋行、建醫院、辦學校,炒地皮、販勞工,成立"領事團",設"工部局"和"會審公堂",把鼓浪嶼變為"公共租界"。一些華僑富商也相繼來興建住宅、別墅,辦電話、自來水事業。1942年12月,日本獨占鼓浪嶼;抗日戰爭勝利后,鼓浪嶼才結束一百多年殖民統治的歷史。
鼓浪嶼面積僅1.91平方公里,是廈門最大的一個衛星島,常住居民2萬人。島上巖石崢嶸,挺拔雄秀,因長年受海浪撲打,形成許多幽谷和峭崖,沙灘、礁石、峭壁、巖峰,相映成趣。 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清潔幽靜,空氣新鮮,島上樹木蒼翠,繁花似錦,特別是小樓紅瓦與綠樹相映,顯得格外漂亮。
鼓浪嶼樓房鱗次櫛比,掩映在熱帶、亞熱帶林木里,日光巖奇峰突起,群鷗騰飛……組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鼓浪嶼是"音樂家搖籃","鋼琴之島",小小鼓浪嶼有鋼琴600臺,其密度居全國之冠。只要你漫步在各個角落小道上,就會不時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聲,輕快的吉他聲,動人優美的歌聲,加以海浪的節拍,環境特別迷人。音樂,已成為鼓浪嶼的特別絢麗的風景線。 鼓浪嶼有許多鋼琴世家,那里有音樂學校、音樂廳、交響樂團、鋼琴博物館。每逢假、節日,常舉行家庭音樂會,有的一家祖孫三代一起演出,使家庭、團體、社會充滿音樂氣氛。 鼓浪嶼音樂人才輩出,蜚聲中外樂壇的有鋼琴家殷承宗、許斐星、許斐平、許興艾等。中國第一位女聲樂家、指揮家周淑安,聲樂家、歌唱家林俊卿,男低音歌唱家吳天球,著名指揮陳佐湟,還有李嘉祿、卓一龍等,可謂群星璀璨。
鼓浪嶼是"建筑博覽館",許多建筑有濃烈的歐陸風格,古希臘的三大柱式陶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各展其姿,羅馬式的圓柱,哥特式的尖頂,伊斯蘭圓頂,巴洛克式的浮雕,門樓壁爐、陽臺、鉤欄、突拱窗。爭相斗妍,異彩紛呈,洋溢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 鼓浪嶼已修好一條環島路,全長6公里,由道路、隧道、曲橋組成,以電瓶車代步。

鼓浪嶼旅游區最佳旅游季節:平均氣溫18℃,最高溫度32℃;夏季炎熱,冬季溫暖。5~8月為雨季。
三,拙政園[江蘇蘇州]

是蘇州園林中的一座,也是最著名的。占地5公頃,內有遠香堂、香洲、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 、留聽閣 。 拙政園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拙政園造景山水并重,水面占全園的五分之三,總體布局也以水池為中心,各類建筑皆臨水而立,亭樹樓閣倒映水中,相互映襯。 拙政園分東、西、中3部分,中部是主要部分,一直沿用拙政園名。園中,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一灣池水,岸線曲折,一株株梧桐、古柏扶岸而立。池水上一架木橋橫跨,可直通遠香堂。站在橋上四面望去,園中景致,歷歷在目。東南面即為腰門內的假山屏嶂,假山以東有一道起伏的云墻,墻內閃出亭軒檐角,錯落掩映,西南面則是一條回廊,沿廊望去,曲橋修閣,高亭遠樹,景物幽遠,層次重疊,縱深感很強。回廊幾經曲折而伸向北面,與遠香堂西北側的倚玉軒相連。倚玉軒與遠香堂比肩而立,背靠蔥郁的小丘,更襯出它們的輝煌。真如身在畫中!

遠香堂聳立在一個不高的青石臺基之上,四周廊廡環繞,堂中四壁皆為透空的長玻璃窗,可觀四面不同景致,所以又稱四面廳。遠香堂后是一敞平臺,平臺西接倚玉軒,北瀕湖池,湖池中遍植荷花,每到夏日,荷香飄溢,平臺北面的一片碧水上有兩座用土石堆成的小島,上面各有一個亭子隱在花木叢中。向西望去,湖心有一個與小山相連在一起的較低平的小洲,洲上建有八角亭,匾題"荷風四面"。 由遠香堂、倚玉軒、荷風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與繡崎亭,圍成了一個曠遠舒展,彼此對應的開闊景區。這些各具姿態的建筑,與周圍濃郁的樹木,曲折的池岸,清澈的池水,漾動的倒影,融合而為一體,別有一種濃重的江南水鄉的韻味。 見山樓因登樓可見園中土山,故名。樓西短廊接倚玉軒。出軒向南,有橋一座,名"小飛虹"。橋上有走廊,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

香洲是一組造型優美的建筑,西而最高處是一座二層樓閣,叫澄觀樓。東面是一個三面而透空的茶亭,澄觀樓與茶亭之間一個較低矮的連接部分就是正廳香洲。香洲的三面環以池水,從北面望去很像一艘泊岸的畫舫樓船。中國古典園林中,以船舫為題進行造景的并不鮮見,如北京頤和園與蘇州獅子林里的石舫。但拙政園的香洲一景,卻用了寫意的處理手法,貴在似像非像之間。

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是拙政園西部的主建筑。這座建筑,四角帶有耳室,中間銀杏木雕刻的玻璃屏風,把整個廳堂一分為二。南為曼陀羅花館,北為州六鴛鴦館。從前這里是園主宴會的和觀看昆曲之處。館之東有六角宜兩亭。從亭上可以俯瞰中、西、兩園景色,同時,鄰近的花影、曲廊、水池、山石也一一映人眼簾,故以為名。館之南有八角形塔影亭。此亭建在池心,影子倒映在水里宛如亭亭一塔。
留聽閣在卅六鴛鴦館西北,閣內有雕刻成云龍圖案的楠木落地罩和螺鈾雕漆屏風等,雕刻極其精巧。西園的北半部池水環抱著島嶼,島上有浮翠閣、與誰同坐軒、倒影樓、波形走廊等不同形式的園林建筑,景致豐富多采。
四,澳門半島旅游[澳門]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澳門原屬于廣東省香山縣(今珠海市)。1535年葡萄牙人賄賂澳門官吏,取得停靠碼頭、進行貿易的權利。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曬水漬貨物,強行上岸租占,并通過賄賂當地中國官員于1557年正式在澳門定居,同年開始使用澳門名稱。1849年后,葡萄牙殖民者相繼占領了澳門半島、(乙+水)仔島和路環島。1887年,葡萄牙殖民者在《中葡會議草約》中塞進了“葡國永駐管理澳門”的字樣。同年12月,清政府與葡簽訂的《和好通商條約》中再次確認《草約》中有關澳門的提法。1928年4月,中國政府通知葡萄牙終止《和好通商條約》。1986年6月,中葡在北京就澳門問題舉行首輪會談。1987年4月,中葡兩國政府簽訂了《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乙+水)仔島和路環島)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澳門位于中國南部的珠江口西側,與東側的香港隔海相望,相距僅61公里;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13°34′47″—113°35′20″,北緯22°06′40″—22°13′01″。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乙+水)仔島和路環島。陸地總面積(包括填海面積)約為23.5平方公里。
澳門屬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多雨。主要分冬夏兩季,春秋短暫而不明顯。夏熱多雨,冬稍甘冷,春溫多霧,秋日晴朗。全年1月最冷,平均氣溫14. 6℃,最低氣溫仍在5℃以上;7月最熱,平均氣溫28.5℃,最熱可達32℃。年降雨量達2013毫米。
澳門的主要傳統節日有春節、農歷正月初四的“財神日”、農歷七月十四日的“孟蘭節”、中秋節以及其它一些中外節日。
五,八大關風景區[山東青島]

八大關別墅區位于匯泉角景區北部,西鄰匯泉灣,南接太平灣,最初因有8條以關隘命名的路是以八個關口命名的,即韶關路、嘉峪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這八條馬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方圓數里的風景區,故稱“八大關”(現已增到十條),是最能體現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特點的風景區。
八大關建筑最早于20世紀初由德國建筑師設計建造,以后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等國建筑師及中國建筑師陸續設計建造,至20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形成了300余棟集20多個國家不同建筑風格的別墅建筑群。總建筑面積145,368平方米。建筑結合了西方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風格,有平面對稱、軸線突出的德式,尖塔坡頂的哥特式,裝飾粗放的西班牙式等。建筑群依山傍海,與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一看道旁栽種的花木就知道路名”,這是八大關的又一特點。韶關路兩側種植了上百株各色“碧桃”與黃色的連翹;寧武關路上種植是如火如荼的海棠;正陽關路則是盡顯風姿的紫薇,使許多外國朋友稱之為“花街”。

近年在八大關東北角又新植了一片桃林,成為春季人們踏青的又一好去處。西南角則綠柏夾道,成雙的綠柏隔成了一個個“包廂”,為許多情侶們所鐘愛,因此這里又被稱為“愛情角”。
這里還有很多的著名的景點,它們是:
花石樓是八大關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棟別墅,據說是1932年由一位俄羅斯人在此修建,由于是用花崗巖和鵝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樓。花石樓的建筑風格是典型的歐洲古堡式,又融入了希臘式和羅馬式的風格,也有哥特式的建筑特色。相傳解放前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曾在此住過,也有老百姓說蔣介石也在此避過難等等,解放后,花石樓成為接待中外貴賓的館舍,現已對外開放。
花石樓的旁邊是第二海水浴場,浴場由寧武關路入口處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區更衣室前有一個涼棚,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舊址。1957年,毛澤東主席來青島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第二海水浴場游泳時發現這個涼棚面向大海、環境清靜而且十分寬敞,于是提議大會在這里召開,工作人員便把涼棚用竹簾圍起來,在這里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
山海關路5號是日寇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在這里建的一座日本式別墅。該建筑外墻用綠色的釉面磚裝飾,顯得格外別致,與花石樓一樣,解放后, 山海關路5號成為了中外賓客的下榻的賓館。1957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同志在青島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就在此下榻。
沿山海關路再向西走不遠就到了山海關路9號,這里接待的賓客大都是外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領導人,因此有"青島釣魚臺"之稱。山海關路9號是一幢美式建筑,解放前是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上將的官邸,室內的家具全部是美國制造,有的現在還在使用。
與青島釣魚臺一街之隔的是元帥樓,元帥樓也是一幢日式建筑,但與青島釣魚臺不同的卻是紅瓦黃墻的"青島風格",由于共和國的十大元帥中有五位曾在這里下榻過,故得名元帥樓。相傳文革時期江青也在這里住過。另外,公主樓、宋家花園、朱德別墅、義聚合別墅等等也是十分有特色的建筑。 青島八大關近代
建筑有世界建筑博覽會之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