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腐乳的誕生是王致和的功勞,落榜的他無心做豆腐生意,就把豆腐切成小塊放在缸中用鹽腌著,多日后發現豆腐變成了青色、散發陣陣臭味,吃起來卻臭中帶香、耐人尋味。后曾被慈禧太后賜名 " 青方 ",列為御膳小菜。

被宮廷譽為 " 奇菜 " 的霉千張是紹興市上虞松廈鎮的著名特產。黃豆浸脹后磨成漿汁,用文火燒熟,以鹽鹵打花后,倒在土粗布上壓干水分,做成薄、勻、燥的 " 千層衣 ",疊齊切成小條,下面墊上干凈的秈稻稻草,上面壓一塊豆板,放在較暖的地方霉化后即可食用。

長沙的臭豆腐將豆腐在放有冬筍、香菇、曲酒、瀏陽豆豉的鹵水中浸透,待其表面生出白毛顏色變灰臭氣撲鼻后,再用油鍋炸至顏色變黑表面膨脹后撈出,澆上蒜汁、辣椒、香油,即成芳香松脆、外焦里嫩的臭豆腐。

紹興的臭豆腐的制作過程類似,但用料不同,乃是將豆腐浸入臭莧菜梗的鹵汁中腌制而成,可蒸可炸,炸出來的臭豆腐金黃誘人。各地還有用臭豆腐搭配其他食材制作美味的習俗,比如廣東和南京的臭豆腐肥腸鍋仔口感鮮香過癮。

臭莧菜梗對于制作紹興臭豆腐極其重要,據說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那叫一個歷史悠久!別看圖片上這梗長得跟甘蔗似的,其實它與我們春天食用的是同一品種,只是經過 " 瘋長 " 之后而成。

把莧菜梗小段小段切開在水中浸泡一天再晾干,而后抹上一定比例的食用堿,過上兩天,把冷鹽開水倒進盆里繼續腌制,次日即可上桌。天然發酵而成的臭莧菜梗相對味道沒那么濃郁,味道都在墨綠色的鹵汁中,吸吮起來微臭之余竟有股清甜味道。

用臭莧菜的鹵汁還可以漬出其他許多蔬菜,如臭毛豆、臭冬瓜、臭南瓜、臭絲瓜等等,都是寧紹農家春夏用餐時的獨特風味菜。

臭鱖魚同樣是徽菜中的代表作,又稱桶鮮魚,腌鮮魚,腌鮮在徽州土話中就是臭的意思。鱖魚用淡鹽水腌漬經六七天后,會發出似臭非臭氣味,將其放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即成。

豆汁兒曾經也是宮廷御膳,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淀粉濾出制作粉條等食品后,剩余殘渣進行發酵而成,據說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愛喝的人說它味酸且微甜,不愛喝的人則說像泔水,酸臭。

其實準確地來說,螺螄粉臭臭的味道,跟粉本身沒有關系,而是其中放的酸筍在 " 作怪 "。酸筍在南方較為常見,其中又以廣西為甚。八桂之地的一些地方風味小吃,都少不了酸筍的陪襯,除柳州螺螄粉外,南寧老友面、桂林米粉、侗族風味酸辣湯等都有它的身影。

毛豆腐也叫霉豆腐,徽州名菜。豆腐切塊后發酵長出寸許白毛,就是毛豆腐了,一般吃法是油煎成兩面略焦再紅燒,也可以油炸、火焙或清蒸。而古徽州的吃法,是向街頭的貨郎買上一份毛豆腐,澆上香油,淋上辣椒糊,就著油鍋邊吃邊聊。

臭面筋是武漢和南京兩地的特色菜,聞上去奇臭無比,吃起來味道鮮美異常,是一道不明于世的民間菜。武漢臭面筋配辣椒炒或者燒臘魚,咸、香、辣,很是下飯。南京人多用臭面筋來調味,佐粥或炒菜都是極好的。

酸筍的制作方法非常簡單,將筍去殼后,切段置于大瓦甕中,加入米水浸泡,然后密閉瓦甕蓋口,浸泡半月左右即成。香而不腐,聞之開胃,想之流涎,吃之打滾——這就是好這口的人最貼切的形容了!

|